close

東達溝烽燧遺址,位於內蒙古包頭市興勝鎮東達溝內,在來這處遺址之前,我曾去過幾次坐落在這附近的東達溝藝術館。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東達溝藝術館外側的標志性雕塑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東達溝藝術館雕塑隨拍

從藝術館出來後繼續向北行駛,要穿越一段較長的松軟河槽路才可達到古遺址所在地。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去往古遺址所走的路,盡管沙土路面較平正,但是轉彎處多,並且容易迷失方向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到瞭春天,地面上的冰雪慢慢消融,裸露於外的松軟沙石成為來往於此的較大阻礙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路的兩側一邊是低矮的山坡,另一邊看去就像是被流水常年切割侵蝕所導致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我之前去過包頭境內的戰國趙北長城遺址、固陽秦長城遺址(漢長城南線、北線遺址、漢、唐當路塞遺址、北魏長城遺址、金界壕遺址由於距離城區過遠,所處位置隱蔽、且短時間內不易找到,所以暫時沒有計劃探尋)看瞭古人發揮聰明才智,同時鮮血和生命修築的偉大軍事工程的同時,也看到瞭一些與長城主體緊密相關的防禦工程體系——障城(先後去過昆都侖溝古障{什雞王圪旦}、邊墻壕古障、桃兒灣古障、石拐後壩古障、石拐克爾瑪溝古障),但是與之配套相應的另一處軍防體系——烽燧,卻不曾見過,好在這次來到的這處古烽燧遺址,算是填補瞭之前的遺憾。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行駛一段時間後,看到不遠處一座山丘,這次要找到烽燧遺址就位於這處山丘頂處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近距離拍攝照片,其中被黃圈圈住的一處是山頂的烽燧遺址,另一處是山丘下的文物保護石碑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來到這處古遺址附近,在這裡樹立著一座的文物保護石碑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東達溝烽燧,這處古遺址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從文物遺址級別可以看出它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上山的路上無意中看到旁邊山梁下有幾處這樣的黃土洞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類似於這樣的黃土洞我之前在其他地方也見過,起初以為是自然形成,後來得知它們大多是民國時期到此的人們為瞭棲身而挖鑿的原始窯洞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黃土梁上的枯萎雜草,給人一種雜亂生硬,請勿靠近的感覺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從溝谷走到瞭山坡上,回頭望去之前所走的那段路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遺址所在的山丘並不險陡,所以向上攀爬並不費力,而在山丘上到處都是這些大小不一碎石,當然仔細觀察,還有不少古人在此生活過所遺留下的陶罐殘片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眼前這處石土堆便是東達溝烽燧遺址瞭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東達溝烽燧正面拍攝

根據相關文物史料記載:東達溝烽燧,位於內蒙古包頭市興勝鎮東達溝舊村西南0.3千米處的正溝西岸腦包巖上,南部為正溝與八溝洪水交匯處。烽燧建造山丘頂部,以黃土夯築,現呈低矮的土丘狀,底部直徑6.5米,殘高0.5米,其上有石頭圈,外圍有環壕。民國時期挖掘以阻擊外蒙古軍入侵。烽燧周邊及南坡上有較多灰陶片,器表為繩紋,弦斷繩紋及素面,可辨器形有移口矮領罐、折肩罐、折沿盆、缽、釜、豆、甑等,為戰國時期文化遺存。在沖溝斷面上見有灰土文化層。厚1米左右。東達溝為大青山南麓的一條大溝,烽燧北對正溝,南部3.5千米的溝口出有戰國趙北長城東西穿過;應為重點防禦東達溝而設置的前哨預警烽燧,具有重要的文物保護價值。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所謂烽燧,也稱烽火臺、烽臺、煙墩、煙子臺,是指在古代當遇到有外敵來犯,駐紮在邊防重點的官兵用於點煙的報警系統,在夜間點火為烽,在白日方煙叫燧,烽燧與長城並存,結合障城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走進這座烽燧遺址觀察,發現其主體部分四周長滿雜草,當然這是由於其主要由夯土修築,土質成分適合一些植物生長,況且經過瞭漫長的歲月洗禮,土層則變得更為松軟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烽燧內部拍攝,這座古遺址周圍所堆壘的石塊,我個人猜測一部分應該是原來破損坍塌的基礎上從新放置的,但不管如何也不可否定它是一處古代遺址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眺望東達溝南側的群山,而戰國時期的趙北長城就蜿蜒盤桓在這山腳之下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烽燧東北側是東達溝舊村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近距離拍攝東達溝舊村一角,這裡遠離瞭市區的喧囂,四周被群山環抱,猶如一處塞外的“世外桃源”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聆聽著不斷吹來風聲,感受著大自然的另一番美

我個人認為,這座烽燧在古代,不僅是戰國時期,甚至在後續的各個王朝中,或多或少都會發瞭一定的邊防預警作用,我們知道,烽燧作為長城的最前線哨所,在戰爭年代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烽燧的選址,毋庸置疑是要建在長城前線的制高點上,(北側,因為建長城主要是為瞭抵禦來自北方遊牧民族侵擾)且所建烽燧位置除瞭滿足一定高度外,還得考慮駐守人員通行,運送相應物資等便捷條件,所以烽燧又不適宜建在更高更陡的山脊或峰頂,所以這座高度適中,坡度相對平緩的山丘變成為建造這座烽燧的不二之選。其次,烽燧雖然與長城同屬於一套軍防體系,但這並不代表兩者之間距離就得靠的近,從上述文物史料中得知,該烽燧距離戰國趙北長城大約3.5公裡,按理說這個間距算遠瞭,當然建在這裡也是重點考慮到東達溝所處的重要位置,我推測在古代這附近不僅就這一座烽燧所存,而是橫向向分佈多處,或者從趙長城腳下開始算起,由近到遠在不同地理位置縱向修建瞭多處烽燧,而僅存至今這座東達溝烽燧,或許是距這附近趙長城最遠的那一座吧;另外烽燧與長城彼此之間拉開一定距離的目的也是為瞭在禦敵時候留下相應的緩沖時間,當駐守烽燧人員發現敵人來犯,點煙或放火發送信號後,在其大後方駐防長城沿線的主力部隊能及時做出相應的戰略部署和攻防轉換的前期準備工作,而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進行調整部署的,所以這個緩沖時間是極為重要 ,當然前提是在合理距離條件下所產生的。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在遺址周圍留存著不少這樣繩紋殘片,從古殘片的數量來看,在古代這裡不單純就是一處烽燧所在地,從上述史料的“環壕”一詞還能得知這裡也曾是一處有規模的生活場所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在這裡同時看到瞭這種灰色繩紋陶片,盡管這些器罐陶片沒什麼文物價值可言,但是也代表瞭古人在這裡生活的一處見證,所以在此呼籲,到訪古址古跡的人們如果看到這樣的殘片,請不要隨手帶走,拿起看看再放回原地就是對古遺址做到的最大保護與尊重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烽燧四周這些石塊看似不大,實則都百斤有餘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烽燧遺址北側拍攝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烽燧遺址西側拍攝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在烽燧西南側有坍塌破壞痕跡,有自然外力所致,也有人為因素幹擾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這座烽燧總體觀察一番,雖然算不上壯觀,但保留至今已經非常不易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走訪包頭市東達溝烽燧遺址

類似於東達溝這樣的古代烽燧,在包頭境內還其他地方還有留存,不過從構造和大小以及留存至今的完整程度相比較,能與這座烽燧相媲美的應該不多,但這並不代表其他烽燧遺址就可以被忽視,反而像這樣的古遺址更應當受到相應的保護;而且隨著近年來國傢對文物考古事業的註重,相信類似於這樣的烽燧以及別的古代遺址將會在包頭區域內有更多新的發現,那就讓我們這些熱愛歷史文化的朋友們共同期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詹姆 的頭像
    詹姆

    旅遊玩家詹姆

    詹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