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零林
“外國人”這個概念,一直感覺是對自己不適用的。
因為今天的世界,即便到瞭國外,中國人也是隨處可見。即便是中國人去得還不算多的地方,也鮮有當地人會用那種刻意的方式讓你知道你是“外國人”。
可是在埃及,當地人的熱情和好奇,會隨時隨地地幫助你記得:你是外國人,你是中國人!
和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地區比,中國人在埃及的街頭確實不多,但在開羅這樣的地方,也絕不是屈指可數。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是,埃及人對於東方面孔,好像格外地感興趣,甚至感覺都超過瞭對歐美人的興趣。
求合影
到開羅的第三天、也是上街溜達的第一次,就遇到瞭埃及小青年熱情地求合影。
那天上午,陽光一如既往地燦爛。雖是1月底,但尼羅河畔感覺已到瞭暖春。我帶著女兒準備在尼羅河畔找找可以閑逛的綠地或公園。走出沒多遠,就發現一條狹長的綠化帶。面積不大,但芳草茵茵,每隔十來米還有供遊人休息的公園長椅,一些情侶坐在長椅上細語。
正走著,前方3個十多歲的小青年似乎正望著我倆私下裡一邊笑一邊嘀咕著什麼。
等我們剛走過他們身邊,後面忽然傳來聲音,似乎在叫我們。回頭一看,果然,其中一個看上去大一些的有點胖乎乎的男生,正紅著臉對著我示意,同時晃著手中的手機。我用英語問是要我幫你們拍照嗎?可幾個小青年似乎隻會說阿拉伯語。
我於是上前準備接他們的手機。但那個男生卻示意我們站到他的兩個朋友中間,另兩個小男生則一邊笑嘻嘻一邊有點不好意思地站到瞭我和女兒的兩側。
哦,原來是要跟我們合影!
我有點“受寵若驚”,於是拉著女兒的小手,笑著配合他們合影。拍完瞭一張,胖乎乎的男生趕緊把手機交給瞭另一個男孩,換瞭自己站到我倆身邊,又拍瞭一張。拍照的男孩又跑回來,換瞭第三個男孩去拿手機,又拍瞭一張。
拍完瞭,我示意要不要幫他們仨一起拍一張。仨小青年頓時很高興,把手機遞給我,然後徑直圍過去蹲在女兒身邊,手上還擺出瞭“V”的造型。原來他們是要和中國小女孩一起拍照,好吧,我們又相互理解岔瞭。
拍完瞭,幾個小青年笑著跟我們說拜拜,然後馬上湊在一起把手機裡的照片看半天。
沒過幾天,又碰到埃及人來求合影。
這一次是在開羅有名的一傢購物中心內的滑雪遊樂場——在熱浪滾滾的沙漠裡建瞭一個滑雪遊樂場,可見埃及人還是挺會玩的——我和妻子帶著女兒在裡面玩。廣播裡說一會兒有企鵝表演,我們跟著人群朝企鵝表演池方向圍過去。
離演出還有幾分鐘。站在我們旁邊的一個埃及小女孩,或許是好奇,一直盯著我們、尤其是盯著女兒看,然後跟她身邊的父母嘀咕半天。隨後,小女孩的父母靠近過來,笑著用英文問能不能跟我們合影。
我和妻子都笑瞭:當然可以。
那對夫婦趕緊把女兒推到我傢閨女身旁,轉身又從旁邊抱起一個年齡更小些的男孩——嗬,原來還有個弟弟。
站好瞭。先是這傢的爸爸拿著手機拍瞭好幾張,然後他又扭頭瞅瞭瞅,拉來另一個埃及人幫忙,自己站到我身旁,兩傢人一個不漏地再來張大合影!
再後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系,出門少瞭,遇到埃及人求合影的情況也少瞭。
跟在埃及工作多年的同事聊起來,大傢說,在這裡被當地人求合影是常有的事。這既是因為埃及人對東方面孔好奇,也是因為埃及人確實對中國人很友好。
“你好!你好!”
埃及是一個全球旅遊勝地,每年來到這裡的中國遊客不少。走在稍微熱鬧點的大街上,尤其是靠近那些售賣旅遊紀念品的商店、攤鋪,總會有人朝著我們用語調奇怪的中文熱情地喊:“哈囉,你好!”
有一次,在開羅有名的哈裡裡市場,正值新冠疫情初期,來埃及旅遊的中國遊客銳減,很多店鋪冷冷清清。
我們一傢三口走進市場,立馬被團團圍住,“你好”的招呼聲不絕於耳。
當然,來這裡旅遊的東方面孔也不都是中國人。所以,除瞭“你好”,也有把我們當韓國人的,便喊“阿尼哈塞喲”,把我們當日本人的,就喊“孔尼奇哇”。
有一個店鋪門口的埃及小夥,看著我們腳步近瞭,直接喊瞭一串:“你好!”“阿尼哈塞喲!”“孔尼奇哇!”完瞭再問一句:“Where are you from?(你們是哪國人?)”
更有一傢店鋪的大叔,把我們打量瞭一番,然後直接開口:“你好!中國人?”
我們笑著點點頭。大叔馬上熱情似火,豎起大拇指:“中國,very good!(非常棒)”然後接著用漢語說:“隨便看看,隨便看看!”
這老到勁兒,一看就是之前沒少賺中國人的錢。
即便不是在旅遊場所,普通大街上的埃及人,見到瞭也常常突然來一句:“你好!”
有一次,幾個埃及小夥子迎面碰上,對著我們說完瞭“你好”,還接著用英語補一句“welcome(歡迎)”。
看來,如果以“你好”作為漢語入門的標尺,那麼在埃及、至少在開羅,漢語的普及率還是挺高的,這其中,估計中國遊客做瞭大量貢獻。
(開羅國際機場辦理入境落地簽中文標識)
在美國學校裡說漢語
女兒到開羅後,就讀一所美國人開辦的國際學校。學校從小學到高中有近千名孩子,近一半是美國人,約四分之一是埃及人,還有四分之一來自世界其他幾十個國傢和地區,中國孩子據說有8個。
女兒進的一年級其中一個班,共14個孩子,就她一人來自中國。雖然在國內也學瞭點英語,但畢竟到瞭一個全英語的環境,我們一開始有點擔心孩子融入困難,尤其是語言交流困難。
沒想到,孩子上學第一天就交上瞭好朋友,第二天更遇到瞭跟她開口講漢語的同學,“她叫Haleema,是埃及人,會說中國話”。
我很好奇,這個6、7歲的埃及小女孩到底會說多少漢語。於是有一天接孩子放學時,跟這位Haleema同學交流瞭幾句,沒想到這孩子張口就來:“你好。你好嗎?我很好。”語調雖然有點不對,但能聽得清楚。完瞭馬上切換到英語模式,說自己目前隻學會瞭這幾句漢語。
原來,這個孩子的父母最近開始讓她學習漢語。和她一起學漢語的,還有一群埃及孩子。
(美國學校裡的五星紅旗)
又過瞭不久,女兒說班上還有一個同學會說中國話,她爸爸是美國人,媽媽是日本人。後來放學的時候,跟這位叫Caroline的孩子交流,原來是這孩子的媽媽之前在中國工作過一段時間,學瞭一些漢語,也教瞭她一些。
上學一段時間後,女兒跟班上一個叫Mason的美國男孩子很要好。孩子們放學後一起玩時,其中必有這個Mason。
有一天放學後,正陪孩子在學校草地上玩,Mason的爸爸忽然走過來,直接用漢語跟我們打招呼,自我介紹之後,他說“Mason特別喜歡Binbin”。
這位爸爸全程用漢語跟我們聊天。他介紹說自己現在是這所學校的中學老師。到這裡之前,他在北京的一所國際學校裡當瞭7年老師,Mason是在中國出生的,他1歲的時候全傢才從北京來到開羅。
“他小時候是跟中國孩子一起長大的。”Mason爸爸笑著說,“可惜他現在還沒有學會說中文。”
我和妻子感慨,沒想到,在開羅的一所美國學校裡,僅在這一個小小的班級,和中國的聯系居然這麼緊密。看來,世界與中國,真的已經是難舍難分瞭。
有一段時間,女兒回傢時興奮地說,我要在班裡開一個“漢語小隊”瞭,好幾個同學都要我教他們說漢語。可惜,後來因為疫情影響,埃及所有的學校都停課,孩子們隻能和世界各地的孩子一樣淪為“網課一代”瞭。
記得學校快要放暑假時,女兒和同學們一起上網課,大傢交流暑期怎麼過。其中Haleema說,我暑假要繼續學漢語,我媽媽已經幫我找到瞭一位中國老師,陪我在網上一對一上課。
(埃及學生學中文的熱情很高)
被歧視瞭
到埃及以來,感覺作為中國人處處都受優待,時不時還能受寵若驚一回。
可沒想到,居然也有不受待見的時候。
第一次,是經過一個路口時,有幾個小青年坐在馬路牙子上,朝戴著口罩的我們嘀咕著什麼。我以為埃及人一向對中國人熱情,就朝他們招瞭招手,說瞭句“哈囉”。
幾個小夥子笑嘻嘻,又嘀咕瞭一句什麼。我沒聽清,繼續朝前走。妻子輕聲說:“我們被歧視瞭,他們在說coronavirus。”
有這回事?我扭頭看瞭看那幾個小青年,也沒見他們有什麼異樣的表情,依舊邊笑邊聊著天。也不能確定對方是不是有意挑釁,我們也就沒太當回事,便不去搭理瞭。
第二次,是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在國外被歧視的感受。
那是在開羅一傢比較有名的商場內,我們從傢樂福超市采購出來不久,迎面走過來一個戴著口罩的中年人。看到我們後,這傢夥突然停下,聲音略低地問我:“China? China? (中國?)”
習慣瞭被埃及人熱情招呼的我,樂呵呵地回瞭句:“Yes.”
沒想到,這傢夥突然眼神嚴肅地說:“Go back to your country! (回你們的國傢去)”
“What?!(啥?!)”我感覺到一瞬間的驚呆,下意識地回瞭一句。那傢夥於是又重復瞭一遍剛才的話,然後轉身準備走開。
一種受到侮辱的感覺頓時讓我窩瞭一肚子火,可又一時語塞,於是也不知道怎麼就回瞭一句:“Why are you here? (那你幹啥來這兒?)”
我回敬他時可能是下意識地放大瞭嗓門,周圍不少人都聽見瞭,包括商場的工作人員。那傢夥本來要走開,聽到我這一句,扭過頭來繼續懟我:“I'm Egyptian. (我是埃及人。)”
這傢夥看來是準備跟我們杠上瞭。那我也就不講道理瞭:“Then go back to your home! (那你就滾回傢去吧)”當時也顧不上英語表達得準不準確瞭,反正我要表達的就是括號裡中文的意思。
結果,那傢夥居然一直低著頭走向遠處,沒有再繼續跟我懟下去。可我氣還沒消,繼續朝著他嚷瞭兩句自己也聽不懂的英語:“Who told you that? Who told you that?”反正我內心想表達的意思是:誰讓你這麼說的?誰教你這麼說的?
到這個份上,嘴上互懟也堅持不下去瞭,沖突也就結束瞭。
後來冷靜瞭之後,我心想,那傢夥回懟我說自己是埃及人時,我應該這麼回敬他:“No, you're not Egyptian. Egyptian people are gentlemen and friends, not like you. (不,你不算埃及人。埃及人都是紳士和朋友,沒你這樣的。)”
可惜,用英語吵架還是經驗不足。
當然,也確實不太用得上。畢竟在埃及這麼久,這是僅有的一次因受到歧視而跟當地人起沖突。這麼一個小插曲,也並不影響我對絕大多數埃及人整體的友好印象。
因為過瞭沒多久,周圍就又是一句句:
“你好!”
“Welcome!”
“China,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