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傳入1:從白馬寺到南華寺
1洛陽白馬寺:永平求法
再次來到古都洛陽,去探訪白馬寺,探究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
從城裡坐上公交,一直往東,出瞭城不遠,就到瞭白馬寺。站在白馬寺的山門前,隻見一座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三個青石題刻字。
看著“白馬寺”三個字,再看到門前一左一右的兩匹白馬,不禁會心一笑,我想,隻要是知道《西遊記》的人,就會立馬聯想到《西遊記》裡那匹馱著唐僧西天取經的白龍馬。我也不禁哼起瞭動畫片《西遊記》裡片尾曲《一個師傅仨徒弟》的曲詞:
“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仨徒弟,西天取經上大路,一走就是幾萬裡。”
洛陽白馬寺
不過,白馬寺的白龍馬與唐玄奘西天取經沒有關系,但是,這匹白馬與佛教的傳入可有莫大的關系。也許正因為這,《西遊記》裡完成取經大業的隊伍裡一定要有一匹白馬,以表彰白馬的功績。我想,這匹白馬應該是《西遊記》裡的白龍馬的創作原型吧!
那這匹白馬與佛教的傳入有什麼關系呢? 這就要說到漢明帝的“永平求法”瞭。
東漢明帝永平七年 (公元64年),漢明帝做瞭個夢,夢到一位神人,渾身籠罩金光,頭頂有一光環,飛到皇宮大殿前。明帝見到這位神人,十分高興。次日早朝,明帝便向大臣們講述夢中情形,詢問大臣,此為何方神人?有位博士叫傅毅,見多識廣。他回答說,聽說西方天竺國有位得道之人,被人們稱為“佛”,他能輕舉飛身,陛下所夢可能即是此神。明帝聞言大喜,於是傳旨,命大臣蔡愔(yīn)、秦景等12人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
這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經”。蔡愔一行接旨便踏上西行之路。據載,這撥人沿著絲綢之路,歷經36國,終於到達瞭大月氏(就是張騫出使西域時要尋找的大月氏)見到兩位僧人,一人稱攝摩騰,一人稱竺法蘭。蔡愔力邀兩位高僧前往中國傳教。兩位高僧當下收拾行裝,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隨蔡愔一行往中國而去。公元67年(永平十年),兩位高僧與蔡愔抵達洛陽。漢明帝欣喜不已,傳旨在洛陽城外修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勞,改名白馬寺。
白馬原來是這麼來的!不過,這匹白馬是從西往東而來的,《西遊記》裡的白龍馬是從東往西而去的,方向有點不同,但貢獻是相同的。
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裡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裡誕生瞭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也產生瞭第一個中國中原僧人……
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洛陽伽藍記》評道:“金光流照,法輪東轉,創自此矣。”
山門內東西兩側分別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我一一拜訪。墓地靜謐,少有人來,我靜立墓前,揣想二僧與後世法顯、玄奘、達摩、鑒真等大德高僧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價值,不禁深深感佩二僧的貢獻,虔誠地上前跪拜叩首,以表達我的崇敬之意。
攝摩騰墓
竺法蘭墓
探訪完白馬寺,隨後乘公交前往洛陽的龍門石窟,探究佛教的起因、主要思想和在中國得以迅速傳播的原因。
關註“周穎遊學記”,有山有水有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哲學傢、文學傢、藝術傢的足跡探尋,有橫跨歐亞大陸縱渡萬裡海疆的絲綢之路的驚險探奇,有情緒的體驗,有文化的感悟,有思想的碰撞,也有心靈的交流。在這裡,我們成為朋友,一起背著旅行包,一起千山萬水走過,一起用我們的足跡、汗水與心靈,撰寫屬於我們的——遊學記!